第一章《行星地球》專題
來源:高考網 2009-08-10 15:09:42
第一章《行星地球》專題
養正中學
高中地理(必修)課程是高中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和教科書編寫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書,既要有利于教師教,又要有利于學生學。從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智發展特點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三維目標出發,教科書編寫應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強調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一章《行星地球》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設計:
第一,增強課文內容的啟發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圖),甚至許多地方采取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第二,加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例如在"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解釋地球運動規律;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判斷太陽黑子的活動規律等。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和結構特征;分析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小組討論等。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減少知識容量,給課堂教學改革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以利于不同學校根據當地的實際和學生的現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地理備課組在教學中十分注意以下問題:
本章教學內容是以地球為中心取材的。第一節主要從總體上介紹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說明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節主要闡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第三節首先比較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接著進一步闡述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第四節則重點介紹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時要盡可能圍繞地球這個中心展開。
1.讀圖像學地理,是學習地理課程的基本方法。
例如,課文圖1.1"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和圖1.2"天體系統"就形象地說明了宇宙是由大小、質量、光度、溫度等不同的天體組成的,這些天體在運動和發展中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序的:它們彼此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大小、層次不同的天體系統。
下載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44962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