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分高校強基計劃“遇冷”是錯判!不是招不滿,真相很簡單
2020-10-06 19:45:49網絡整理
2020年部分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人數未滿,很多人覺得強基計劃招生遇冷。其實真相并不是這樣,梳理強基計劃招錄不滿原因及相關解讀如下,供參考。
如果需要反省,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為什么要保基礎學科人才,而不是金融?
新學期開學,很多學校開始在新生中遴選強基計劃缺額部分學生,引起輿論高度關注。“強基計劃”遇冷之說甚囂塵上。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據了解,經過高門檻的審核,強基計劃報名人數超過30萬,最后只招收6000人。冷,還是熱?熱得很!只是沒有招滿,而這恰恰是學校堅持高標準遴選的結果,是寧缺毋濫的堅持,并非真的遇冷。
很多人想上,但不夠格!強基計劃第一年,有著苛刻的限制,如果全部招滿了,反而更讓人擔心。
一位招辦主任明確講:剩余的計劃,我們在新生中遴選更穩妥,我們不想為完成強基計劃而完成,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必要。
其實,遇冷這種說法之所以興盛,是對強基計劃的誤讀,誤解,是在自主招生思維下對強基計劃的錯位對標。
強基計劃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招生計劃,首先是一個國家急需的戰略人才的培養計劃,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計劃。只是為了更早、更方便地遴選這種人才,給這類人才一個特別通道,才打通了招生。
強基計劃實際是基礎學科優秀人才的選拔+培養計劃,因此,在推出之初,就特別強調,強基計劃更重在培養,大篇幅也在培養上,比如單獨編班、單獨制定培養計劃、本碩博打通培養等等。
因為其目的是培養國家急需的優秀的基礎學科人才,所以強基計劃有一點非常重要:全部限定在基礎學科,入校后不得更換專業,這與自主招生有著截然相反的要求。
在強基計劃推出之初,對于適合報考強基計劃的對象上,特別強調了兩點:第一,有志于基礎學科學習研究的人;第二,學科特長極其突出。兩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一點。
這些特點與要求,和自主招生是完全不同也根本沒有關系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仍然習慣于把強基計劃當成自主招生去對待。
自主招生,實際上更像是招生上的特別通道,與強基計劃不同,自主招生專業上幾乎沒有限制,一些優秀學生自然趨之若鶩。
學科特長突出,又有志于獻身基礎學科,兩者缺一不可,剔除了極端功利因素之后,這種人又有多少?如果說缺,那也是缺合適的、優秀且有志于基礎學科的,而不是把強基計劃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
當然,大家也不必擔心招不滿,強基計劃更重在培養,招生只是遴選渠道之一,完全可以在進校之后在現有學生中再次遴選,選出有志于基礎學科的優秀人才,并不影響強基計劃的實施。
作為第一次實施的新政,出現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正是一次總結經驗的過程,但絕不能簡單化為“遇冷”。
強基計劃是國家戰略人才培養計劃與模式的一種,并非唯一的方式與渠道。比如北大的元培,上交大的致遠,其實都是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根本不必為了完成某種招生計劃而放棄根本目的與原則,畢竟我們目的在于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看到很多人與輿論都在檢討強基計劃“遇冷”的現象,出了很多主意、建議,但最后的目的,都是以實現完成來年的強基招生計劃為核心的。這個出發點顯然錯了,我不能贊同,也有些擔心。
強基計劃的核心是培養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優秀學子,不是一個招生計劃,不是必須按照這種招生模式才可以培養的,就如我前面提到的北大元培、交大致遠等,恰恰不必杞人憂天,多此一舉。
保持一個高門檻,自動屏蔽一批存著功利心的考生,對于強基計劃是一件好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強基計劃“遇冷”本就是好事情,不必我們瞎操心。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不僅僅是因為絕頂聰明,而是有志于此,非常用心,努力。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就曾多次自嘲自己并不聰明,甚至有點笨,是靠后天努力而已。
強基計劃“遇冷”,如果非要檢討,我覺得更應該檢討的是,為什么非要搞一個強基計劃?
顯然,因為沒有太多的人愿意或者喜歡讀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我們多數考生更喜歡讀計算機、金融、管理等熱門學科,這才有了專門的強基計劃。
從這個角度看,這已經不是學校,不是教育部門需要檢討的,而是整個社會、社會評價需要檢討的。
加強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們在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破解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圍堵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僅僅是高校與教育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
如果從事基礎學科研究有著優越的待遇,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與影響,比如一個優秀的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也有體面的生活,并不比學金融的差,我們何必搞一個強基計劃?
點擊查看:高考新聞資訊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