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地理試題評析
2022-06-09 11:12:23中國教育報
【地理試題】
全國卷試題評析(甲卷)
2022年高考地理試卷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雙減”落實落地、促進學生素養提升。同時,延續了近些年的命題風格,保證了較為穩定的題型結構,適當控制文字、圖表信息量,合理配置各卷種不同難度水平的試題,給學生以熟悉感和獲得感。
一、深挖課程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展示時代新貌,激發民族自豪感
地理試題圍繞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大背景,選取依托自身特色優勢資源,提高內生發展動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績為案例創設試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如全國甲卷第43題,關注鳳堰古梯田開放式“生態博物館”,引導學生思考歷史文化遺產旅游地的創新發展之路。
2.立足人地關系,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地理試題在世界范圍內選取與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休戚相關的區域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素材,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全國甲卷第36題,分析瑞士在本國自然資源與環境相對不利的條件下,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特色發展;全國甲卷第37題,關注澳大利亞歷史上經歷的一場嚴重沙塵暴事件;全國甲卷第44題,聚焦美國某湖泊多氯聯苯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等,引導學生認識協調人地關系、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重要意義。
3.滲透“五育”融合,促進全面發展
地理試題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礎上,強調對學生勞動教育的引導,旨在促進學生提升勞動意識,努力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才。如全國甲卷第6題,涉及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具有生態意義的農事活動,由此增強學生對農業生產勞動的了解,培育學生關注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
二、引導回歸教育本質,助力推進“雙減”落地
1.深化基礎性內涵,致力課程標準落實
地理試題強調對課標規定的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與能力的靈活運用,引導教學依據課標制定教學目標、落實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依據課標抓住學習重點、攻克學習難點,不斷提升面對考試的信心。如全國甲卷第37題以澳大利亞發生的某次沙塵暴為案例,落實了實驗版課程標準中有關天氣系統、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內容的課標要求,強調了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與靈活運用,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命題理念,引導中學教學減量提質增效。
2.突出多樣化設問,著力創新意識培養
地理試題通過多樣化的設問方式,加強試題開放性、辯證性,在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引導教學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打破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固化的學習與復習備考模式。如全國甲卷第37題(4)小題,通過開放性設問,鼓勵學生自行提出明確合理的科學觀點并開展有理有據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窠臼,在尊重科學規劃與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激發思維活力,促進教學加強對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的培養。
3.優化情境性創設,服務現實問題解決
地理試題廣泛選取生產實踐、學習探索中的真實問題創設情境,考查學生聯系實際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克服單純通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來解題的傾向。如全國甲卷第1~3題,設計我國某制造業企業進行跨國產業轉移的生產實踐情境,考查學生對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的發展歷程中通過“走出去”尋找優勢區位的理解與認識。全國甲卷第7~8題,根據某區域百余年來海岸線變化創設學習探索情境,考查學生利用科學證據判斷歷史上海岸線變化的特點與原因。
三、彰顯學科素養立意,保障改革平穩過渡
1.注重綜合思維,培養過程意識
地理試題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發展演化過程對區域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行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引導學生發展綜合思維素養。如全國甲卷7~8題,考查地貌演化過程對近岸湖泊的影響,從而綜合分析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
2.拓展區域認知,引領深度教學
地理試題基于不同類型的區域,從區域特征、區域關聯與區域發展的角度,對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區域地理事象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樹立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發展的觀念。如全國甲卷第9~11題,以“杭蓋草原”的地形特征為線索,要求分析山地、和緩丘陵、平坦河谷對形成優質草原的作用,將區域組合價值、水循環原理、生物與環境關系融為一體,展示區域認知的獨特視角。
3.強化地理實踐力,提升科學素養
地理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借助圖表獲取和處理復雜地理信息,設計和實施地理調查活動的能力。如全國甲卷第44題,利用美國某湖中多氯聯苯污染物在魚體內長期存留的案例,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野外資源、環境調查。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