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3-01-31 21:19:12
甲午中日戰爭是1894年,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1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上國內封建殘余勢力以及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設下圈套,當清軍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軍隊入朝,占領軍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戰,悍然挑起侵華戰爭。
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不宣而戰,對中國船隊發動了海盜式的偷襲。戰火在“渡滿洲的橋梁”上燒起來了。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對日宣戰。
2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什么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國戰敗,清朝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允許在中國辦廠。
《馬關條約》對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是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其三是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原因
(1)實力上的差距:在雙方爭取制海權的黃海海戰中,清軍以劣勢兵力(清軍3000噸以上軍艦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迎擊日軍。受限于軍艦制造時的技術條件,北洋軍艦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日軍還裝備了新式的速射炮。
(2)缺乏戰略遠見: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后,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侵略并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朝屈服。中國方面,戰前則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于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